针对目前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富能手所占比例较小的情况,赵湾乡采取四项措施,努力改善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结构。
一是明确重点,积极引导。乡党委明确要求各党支部要重点在生产一线、35岁以下优秀青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规定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发展数量,要占到发展总数的80%。为引导好重点对象向党组织靠拢,我们坚持实行党员联系农村优秀青年制度,吸收农村优秀青年参加党组织活动制度,引导他们更多地了解党的知识,增强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宽渠道,动态管理。我们在农村各支部推行入党积极分子“二推一考”,即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荐,然后再由村党支部考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改变了原来仅由村党支部参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局面,进一步拓宽了培养渠道。同时,乡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库,对推荐的人员统一管理,并实行优进劣汰动态管理,既保证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又保证质量。目前,在库人员达40余人。
三是创新方式,强化培养。我们结合农村返乡党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把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也一并纳入范围,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实践活动和扶持创业等形式,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今年5月份,我们在全乡农村重点特色工作观摩会上,就吸收了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产业大户参与观摩会和座谈活动,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引导他们围绕乡委中心工作开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
四是量化考核,严格把关。乡委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对各村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定期督查指导,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结构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实行党建工作一票否决。同时,细化对培养过程的考核,包括培养考察资料是否齐全,培养过程是否到位等,从而严把“入口”关。
通过提高认识,创新培养方式,我们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作用明显、结构合理、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2010年新确定的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生产工作一线的占100%;35岁以下占84%;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7%;农村经济能人和产业大户占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