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行“三三制”模式,实施 “三优一统”工程,采取四项举措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个领域基层组织建设。
一、将“四大家”联系点办成示范点,提升影响力。一是市委结合市“四大家”领导包保乡镇制度,建立“四大家”党员领导干部推进“三三制”模式、“五个基本”建设联系点24个,并要求各镇各部门领导干部也带头办一批党建联系点,每季度深入联系点不少于2次,每年调研理论文章不少于3篇,指导意见不少30条,集中力量把这些联系点办成示范点,培植成学习点。二是围绕“制定一个规划、建好一个班子、发展一个项目、开展一项活动、解决一批问题”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城乡互联共建”活动,对参加结对帮扶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完不成“五有”目标任务不脱钩。
二、稳步推进党建示范长廊建设,增强辐射力。按照“办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法则,着力打造“三线三街三区”党建示范长廊,“三线”就是沿207国道和350省道、306省道,建立起覆盖全市10个镇(办事处)40个村(社区)的农村党建示范长廊;“三街”就是沿城区襄沙大道、振兴大道、中华大道,建立起覆盖全市50%左右的市直机关、社区、学校和个体企业的党建示范长廊;“三区”就是在宜城经济开发区打造项目党建板块,在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河片区打造民生党建板块,在邓林农场移民新区打造和谐党建板块。通过党建示范长廊,实行块状推进和“连体式”、“版块式”整治建设,将点上的经验、线上的做法进行推介,其他基层组织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学,跟着先进照模式去干,从而在面上形成放大效应。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战斗力。一是宜城市结合实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明确组织部门为牵头单位,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二是结合经济发展布局和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开发资源、创办项目”,推广“经营土地资源、盘活现有资产、兴办合作经济、推进企业改制、领办实体项目”等发展模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三是开展“城乡互联共建”活动,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信息提供、人才培训、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帮扶,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合力。
四、建立检查考核激励机制,推进落实力。参照省委制定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宜城市出台了相应的工作规划及考评办法,实行严格考核,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好,考核排名靠前的给予表彰,并对履责不到位,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影响的,实行责任追究,特别是对连续两年党建工作考核排名后三名的乡镇和部门党组织书记责令引咎辞职,切实促进我市党建水平全面提升,力争进入全省排名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