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宜城市委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实施“三优一统”工程为载体,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构架,切实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在新形势下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打牢基础。为积极稳妥地优化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宜城市委组织部在依托武汉、温州等驻外办事处和招商工作站建立了8个流动党支部的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全市11个镇(办、区)按照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立了47个“村+合作社”、“村+协会”、“村+基地”等类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采取企业单建、区域共建、村企合建、行业统建和在建企业跟进筹建等办法,全市119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98个,实现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通过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党组织设置模式,为进一步促进党员创业、优势产业壮大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了组织基础。

    二是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形象。围绕加强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党务干部、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等五支队伍建设,分类建立了镇、村两级后备干部、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务干部信息库;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新增15名“双带”型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选派16名优秀机关干部任村(社区)“第一书记”,选聘了8名“大学生村官”;依托党员“双建双带”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举办科学发展专题培训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养农民党员1480多名。在此基础上,全市各镇(办、区)还为242名在任村(社区)主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为423名离任村主职干部落实了1000元补贴。通过加大选、育、管、激等措施的力度,逐步使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党务干部、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等五支队伍提高了素质,改善了结构,提升了形象。

    三是优化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激发活力。宜城市委出台了《关于实施八项制度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决定》,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大力实施政策业务考试、绩效督查评估、述勤述廉、民主评议、纪律抽查、书记(纪委书记)约谈、干部作风评价、责任追究等八项制度;采取统一界定议事范围、健全定事规则的办法,在全市178个村(社区)全面推行了以重大事务由党组织会议议事、村(居)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居)委会理事为内容的“三会治事”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简明管用的制度规范;各镇(办、区)采取在辖区统一制作、悬挂或下发规范简明的公示牌、联系卡、告知信等方式,将镇、村(社区)干部的姓名、职务、分工、联系电话、常用服务内容、服务指南等信息均向群众公开,并建立24小时“110式”的服务热线,既让群众知道有事找谁办、怎么办,又能便利、快捷地找到具体责任人。通过推行三大机制,促使全市干部队伍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改善了发展环境,激发了工作活力。

    四是统筹城乡党建协调发展,提效共赢。宜城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的《关于对市直部门驻点包村进行调整的通知》,使城乡联建任务更加明确,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稳定等工作纳入了城乡结对共建范畴,重点是围绕指导制订好一个规划、帮助建设好一个班子、扶持发展好一个项目、引导开展好一项活动、切实解决好一些问题等“五个一” 工作,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通过大力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全市99个市直机关、15个涉农企业、2230多名党员干部与178个村(社区)、860名贫困户、210个小康建设示范户结成帮扶对子,先后确定创业致富项目680多个,提供发展资金185万元,培训输出农民工5180多人,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37个,取得了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实效。